文/姚仲三
“人生沒有失敗,只是暫時停止成功”
吳堅的身上有許多頭銜:杭州市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副會長,黃埔軍事化MBA碩士班導師,杭州海威集團公司董事長,杭州禮品商會、電動車商會會長,杭州市武術協(xié)會副會長,杭州市自行車運動協(xié)會會長……
假如這樣介紹,你還不是很清楚的話,那么,對于浙江五金城、浙江自行車市場、華東電動車市場、杭州禮品城這些專業(yè)市場,很多人一定不會陌生,而一手創(chuàng)辦這些市場的,也正是吳堅,這個被他人稱為“市場瘋子”的年僅37歲的杭州人。
從一個初中生到省委黨校的特邀教員,從街頭擺地攤的小販到集團公司的老總,從開辦市場的操盤手轉型到手執(zhí)教鞭的導師,吳堅身份的改變總是讓人稱奇。
憑著一腔激情,更憑著敏銳的商業(yè)頭腦,他一個人在杭州開過近20個各色市場,但因為沖動和冒進,也因為用人不善,又多次付出慘重的代價。但跌倒了再爬起來,吳堅是一個不輕言放棄的人,培訓教育——成了他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撒手锏。
這里刊登的是吳堅20年創(chuàng)業(yè)的心靈感悟,有成功的歡笑,也有失敗的淚水,一幕幕,一樁樁,對于初涉商海的朋友,也許會有所裨益。
“對方看我這么小,
總以為我是隨從”
我生于1972年,今年37歲,但做生意已足足22年了。讀初中時,雖然什么都不懂,但我太想改變家里貧窮的命運了,有空就在街頭擺起了地攤,賺些小錢以貼補家用。1988年初中一畢業(yè)就做起了貿易,其實就是現(xiàn)在講的皮包公司,利用已有的信息,在異地買賣中“吃”點差價。不久,我又在杭州五交化公司做起了煤炭生意,那時不少人叫我“小煤炭”,我第一個月的工資是88元,僅半年,我身上就有十多萬元了。呵呵,那時的十多萬啊,應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三百萬吧?
有了這些錢,我的心思也更活了,于是承包了杭州望江商場,那年我只有17歲,天不怕地不怕,僅做了一年,就虧了30多萬元,它使我懂得做生意光靠關系不行,還要懂得現(xiàn)代管理,也使我對人才有了新的認識。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末吧,我就請杭絲聯(lián)的一個干部做我的副總,但我們到外面去談生意,看我長著一張娃娃臉,又這么小,人家老認為他是老總,我是隨從。
那時年輕氣盛,心高氣傲,看什么行當來錢,就想做那個行當。當時,茶葉生意很火,我就跑到南京與朋友開了南京老大茶莊。但也只有半年就關了這一次虧了十來萬。唉,這一次失敗,原因主要是沒有市場調查,導致選址不慎。原來,南京的各大企業(yè)都有自己發(fā)茶葉的習慣,到外面買茶的并不像杭州那樣盛。
回到杭州后,苦思悶想,覺得應該換個環(huán)境鍛煉一下。跑到浙江宏豐織造公司當業(yè)務員,成了十個錄用人員中惟一沒有大學文憑的人。
上班第一個月,我鋪了整整70個點;三個月后,我的銷量居然占整個公司的95%。全公司的人張大了嘴巴,老總也馬上表示了對我的欣賞,月收入一下達到了兩萬元之多,還為我配了一輛桑塔納轎車,享受著“打工皇帝”的優(yōu)厚待遇。
但對于一心想自己闖一番事業(yè)的人來說,為人家干,拿再多的錢,也是一個打工仔。在1992年9月30日,我向老板提出了辭職。
“我就像救火兵,哪里有情況就奔向哪里”
我真正意義上開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掛下凱旋街道名下的杭州凱旋物資供應站,經營模具、水砂,短短半年,就占據(jù)了浙江市場70%的份額,一個月最高銷量達到三千萬。當時從市場靈通人士了解到我經營的產品將要提價,于是我就囤貨,到第二年3月調價,我的倉庫原先一千萬的貨就變成了兩千萬。心里那個爽,真是無法形容。我那時感覺到,來錢快,就要信息靈。
1992年發(fā)生的一件大事,全國人民都曉得的,那就是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膽子更大一點,腳步更大一些……
于是,在1993年3月14日,我用幾百萬元錢成立了滬杭物資貿易公司,公司掛在江干區(qū)人大。下面有杭州凱旋塑輪自行車廠、杭州滬杭石膏裝飾材料廠和杭州軍旅汽車修理廠。那時,我只有21歲,還是不懂管理,我就像救火兵,哪家企業(yè)有問題,我就奔向哪家,我經營得很累。
到了1994年,四季青服裝市場那個火啊,我也心動了,就考慮著轉型做專業(yè)市場,于是,我在景芳村租了43畝地,花三百萬造好了三百多間經營用房,不過由于地處偏僻,房子的承租并不好,最后有100多間空置著,總不能這樣擱著啊,我又辦了個杭州便宜貨市場。不過,整個1995年都是滲淡經營,沒辦法,我關閉了三家工廠,集中精力辦市場。
我曉得自己文化不夠,再不提高,總有一天要被撞得鼻青臉腫的。于是在1995年這一年,我進了杭州大學企業(yè)管理的本科班學習經營管理。
這一年的6月,正在我為市場的苦苦經營感到身心俱疲的時候,機會來了,省商業(yè)廳要主辦一個五交化的展覽,還找不到地方,于是我找上門去,與省商業(yè)廳簽下了承辦權。我又一番裝修,最后弄出了610個展區(qū),總共投入了1千4百多萬。這個會展火啊,成交額多少?33個億!我一下就賺了600多萬。
錢是賺了,但新的問題也出來了,這些房子今后做什么?苦思悶想,靈感突然來了,全國有近百家自行車生產廠家,杭州有200多個自行車銷售門店,但還沒有一個自行車市場,這說不定是一塊肥肉呢。我做事的作風一向來就是雷厲風行,說干就干,于是,再次房屋改造、招商……當年的12月28日,中國第一家自行車專業(yè)市場就這樣開張了,顧客來了既可以逛逛自行車市場,又可以看看各色五金件,一舉兩得,生意也好了起來了。
不過到了1996年,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由于鳳起路整修,鳳起路與凱旋路的十字路口幾乎被封死,這直接影響了兩家市場的人氣,生意再次淡了下來。為了挽回人氣,我又在娛樂方面下面功夫,在空置場地上辦起了當時紅火一時的卡丁車場,玩的人多了,其它兩大市場的生意也總算好過一點。
“經營觸角伸得太長了”
這一年,我還響應杭州市政府“走出去創(chuàng)業(yè)”的號召,到上海去開了一個遠東自行車市場,但進來后我才知道,當時上海方面有規(guī)定,自行車市場只能銷售永久、三斯、飛鴿和鳳凰這四個牌子的自行車。我一下蒙了,我可怎么辦呢?我硬著頭皮上,天無絕人之路,經過通融,我打了個擦邊球,向天津自行車二廠買下了飛鴿牌自行車的貼牌使用權,這樣招商情況也有了好轉,但畢竟原先的窟窿太大,到1997年年底,我還是虧了不少。
誰來救我?又當我再一次陷入絕境時,我這市場絕佳的位置救了我,當時上海大潤發(fā)超市看中了我這個地方,通過多次談判,我將市場這個位置轉給了大潤發(fā)超市。真是化腐朽神奇,我不僅一下扭虧為贏,還與大潤發(fā)交了朋友,因為我的自行車從此獲得了大潤發(fā)超市的獨家代理權,里面的各種自行車都由我引進。
我一下又在上海開了22家自行車連鎖店,將責任分解到各店的店長那里,輕松了不少,事情有條不紊了。但當時上海的銷售業(yè)態(tài)正由商場向超市轉型,到了2000年,我的門店又萎縮到只剩下3家了。
我覺得我不能再這么被動下去了,于是,確定了“市場為主,工貿為輔,三產為補”的經營思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于2000年投資生產順源牌電動車。不過,市場就是殘酷,到了第二年,電動車的返修率成倍提高,主要還是電池不成熟吧,順源電動車也就停止了生產。
但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心還是活得很,后來還進軍飯店業(yè),開了城東飯店、田螺姑娘飯店。但都因為公司觸角伸得太長也太廣,我根本沒有精力管得過來。
當時,我一直沒有放棄學習,1998年,我讀了香港理工大學與浙江大學聯(lián)辦的第一期工商管理文憑班,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知道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個戰(zhàn)略目標。還讀了復旦大學與浙江大學聯(lián)辦的總裁學習班,我向浙大教授提出了自己在一元化與多元化發(fā)展中的困惑,浙大教授認為企業(yè)發(fā)展應以一元化為主。
“我成了‘市場瘋子’”
2001年可以說是我不幸,也是幸運的一年。那年年初,蘇州地區(qū)發(fā)生自行車質量糾紛,我一個晚上陪關系人在酒店喝酒,不小心一腳踩空,從九樓掉了下來,醒來時已在醫(yī)院了。
2001年底,我的身體初步恢復后,意外加上浙大教授的教誨,我的企業(yè)理念也發(fā)生了改變,我就一心一意做起了市場,而生產企業(yè)嘛,能賣的賣,能送的送。像上海順源自行車廠,我送給我的辦公室主任來做,賬上所有的150萬元也留給工廠了。當時好多人想不通,我笑笑,我覺得經過生死考驗后,我一切都想通了,人不能要得太多,其實,活著最重要,快樂最重要!
從2001年到2003年,我在杭州開了不少市場,除了原先的浙江五金城和浙江自行車市場,又相繼開了大隆汽配市場、新塘路裝飾材料市場、艮山燈具市場、華東電動車市場等一系列市場。2005年又開了杭州二手房交易市場、杭州禮品市場。
這時,在人家眼里,我實際已成了國內開市場的一個瘋子,別人一般開一個市場,而我什么冷門市場都開??此坪茱L光,但我又犯了同樣一個錯誤,多元化與一元化的問題,我只求量,沒求質,常為一些事務忙得團團轉。
2004年,隨著城市的升級改造,市區(qū)內的市場面臨著一個搬遷問題,我的自行車市場從凱旋路搬到了秋濤路,裝飾市場和五金市場搬到了石橋永豐村,我也是第一個到石橋開市場的人,但那里的招商并不好,一樓還過得去,二、三、四樓租不掉,幾乎每年要虧五六百萬元。兩年后,在我的說動下,大潤發(fā)超市開到了永豐村,人氣旺了,生意相對好了些。但不久,在我們市場的前面,又開了一家五金城,地段更好,價格又低,這直接導致我這里70%的商戶大撤離,沒有辦法,我只有關轉停12萬平米營業(yè)面積,也使我在2007年虧損上千萬。這時,我又用優(yōu)惠措施,把便宜貨市場拉到了石橋,但優(yōu)惠太大了,我一年只能收到兩個月的租金,即使這樣,市場還是難以維持,因為這時石橋路要造高架橋了,商戶覺得影響了生意,要求再優(yōu)惠,整個2008年,我又虧了。我估計了一下,在石橋我共虧了近三千萬,盡管因為我把市場開到了這里,帶動了石橋的繁榮,但我真的虧得直不起腰來了。
我相信今后這里的生意還會慢慢好起來的,但我等不到天亮了,我把市場這一塊交給太太打理,我要用我的市場經驗去打拼一個新的天地。
“幫別人辦市場是我的優(yōu)勢”
我想我不會向命運低頭,商場這條路適合我,我對自己有信心。
記得2007年年末,我參加了一個西點軍校課程的培訓班,三天時間收費15800元,我覺得太貴,為什么不能便宜點呢?于是,我在想,我能不能自己開一個培訓公司呢?一方面我有在省委黨校給各地政府官員上企業(yè)經營課的經驗,另外,我是杭州多個商會的會長朋友圈較廣,生源應該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我看好培訓產業(yè)的前景。在我看來,完全西點軍校課程,其實并不適合中國企業(yè),因為我們中國企業(yè),自然帶有很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烙印,課程也應該是中式的。
于是,在2008年年初,我成立了杭州海威專業(yè)市場管理咨詢公司,這幾年,通過項目選址、產業(yè)研究、商務策劃、營銷推廣、招商代理等工作,我?guī)腿思议_辦多家市場,像中國北海珍珠城、杭州中融安防城、杭州紙張市場、杭州城西商貿城,等等。
后來我又注冊了兩家公司,就是香港紫金花國際商學院和黃埔中國教育集團,我把重心轉移到了教育上。這一兩年來,總共辦76期培訓班,在我這里接受培訓的就達三千七百多人,其中董事長級別的學員就有600多人。去年年底,在騰訊網的調查中,教育培訓業(yè)方面,黃埔中國教育排名第一。
現(xiàn)在,杭州的教育培訓業(yè)都各自為政,我覺得好的杭商文化,應該得到好的推廣,再過幾年,我要成為過硬的杭商教育家,我想,我會的。
我創(chuàng)業(yè)22年,成功時奔馳、別墅,失敗時公寓、面包,但我牢記電影《士兵突擊》許三多的一句話:不拋棄,不放棄!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生沒有失敗,只是暫時停止成功。這次轉型是我最后一次機會,我是以百分之兩百的熱情和付出來對待我新的事業(yè)的,我們黃埔教育的校訓是:沒有付出的承諾等于無,沒有代價的責任等于零。
我現(xiàn)在也在反思,我做市場是有一套的,但心太大,做了一個不夠,還想做第二個,第三個,最好全中國的所有市場都是我開的,這怎么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一生做好一兩件事情就不錯了。我現(xiàn)在想,假如我現(xiàn)在再去做市場,會不會還去做冒進的事情,我想,我不會了。把教育做好了,以后有了精力,我還是會花心思做市場的。其實,我并沒有離開市場,把開市場的心得教給更多的人,也許更有意義,所以,這一兩年,我雖然很忙,但也過得很有意義。
另外讓我高興的是,我雖是一個初中生,但這些年我一直在學習,像1995年讀書,我是為文憑而學,到了1998年后的學習,就是為了知識和交友了,我想我還會繼續(xù)學習。我這個人有不少夢想,央視二套有一檔節(jié)目叫《贏在中國》,我也想在課堂打造一檔節(jié)目,叫《夢想與資本的舞臺》,讓學員們把課堂變成市場,在實戰(zhàn)中提高,希望通過我的培訓,有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