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大米事件引發(fā)市民對分裝食品真實“生日”及質量安全的疑問
記者劉俊、何穎思
“北大荒”大米涉嫌編造產地、生產日期被披露后掀起軒然大波。昨日,涉事公司的高層從哈爾濱總部飛抵廣州首度就此事約見媒體稱,公司認為問題在于未按規(guī)定在外包裝上采取加貼式或補充式標注分裝時間及分裝地,但大米品質、產地沒問題。
記者采訪發(fā)現,存在類似問題的不僅是大米,很多大宗食品行業(yè)都有以分裝日期標注生產日期的“行規(guī)”——從大米到進口奶粉、洋酒紅酒、橄欖油,其半成品或成品大部分會經歷庫存、運輸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后再分裝出售,但有關法規(guī)是以分裝日期作為生產日期的起點,那么它們是否涉嫌虛增保質期?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其真正的生產日期往往已無從得知,那質量又如何保證呢?
北大荒:大米質量沒問題但是包裝不規(guī)范
“我們的米質量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包裝不規(guī)范?!弊蛉?,黑龍江省北大荒米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路宏民反復這樣對記者表示,他說廣州分公司部分產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guī)定,導致市民產生誤解,集團總部將對相關責任人員作出嚴肅處理。
那么,大米的生產日期標注到底是怎么計算呢?
路宏民說,黑龍江的大米是一年一熟的。當地水稻成熟后,每年10月時各路大米企業(yè)就開始陸續(xù)進行收購。原糧收購期從10月持續(xù)到第二年2月。而從10月到第二年12月都算一個年度,大米企業(yè)在此期間接到了訂單,就把原糧按需加工成大米,再分裝出售。
按米業(yè)行規(guī)和國家規(guī)定,大米被分裝的日期就是產品的生產日期。東北的大米運到廣州后,只要是在廣州本地分裝,根據規(guī)定生產日期都是按在廣州分裝的日期來算。
食品業(yè)“行規(guī)”:進口奶粉橄欖油都這么標
記者進一步采訪獲悉,很多需要分裝出售的食品其實都是以分裝日期作為生產日期來標注的。
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對“洋奶粉”的需求劇增。東方艾格乳業(yè)分析師陳連芳說,奶粉原裝成品進口關稅超過30%,因此不少“洋奶粉”在國內銷售的大部分產品都是進口半成品——“大包粉”后,再在國內添加營養(yǎng)配方并裝罐的,因為這種“大包粉”關稅只有15%。
一奶粉企業(yè)負責人說,進口的“大包粉”是標注了原產地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不過分裝后奶粉罐上的生日產期是指成品生產日期,顯然和“大包粉”的日期不是一回事。
紅酒、洋酒的情況也類似。不少進口紅酒是桶裝進口后在國內裝瓶。原裝進口葡萄酒瓶上標的年份指的是葡萄收獲的年份,生產日期則是灌裝瓶時間,但經過分裝后生產日期普遍變成了國內灌裝時間。
中國的橄欖油一般都是從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家進口的,市面上也有不少橄欖油標簽強調自己“原裝進口”的身份,但其實不少是大桶橄欖油進口后在國內分裝的,其生產日期應是分裝日期才對。
和東北大米不同,國外食品進口到中國一般走海路,港口到港口動輒要半年。因此難免有人質疑,這會不會導致食品虛增了保質期?
市民疑問多:廠家濫用分裝日期怎么辦?
盡管食品行業(yè)按分裝日期標示生產日期并不違反相關的國家規(guī)定,但不少市民對分裝食品在標稱的保質期內是否安全等問題心存疑慮,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疑問一:廠家如何確認保質期就在食品安全的范圍?
暨南大學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說,所有的預包裝食品的生產日期其實都是以包裝之后的日期為準的,保質期也由分裝廠家確定并負責。一般來說,如果分裝前的原料保質期有3年,但由于運送或其他原因到達分裝廠家已過了一年,廠家就只能確定保質期在兩年內。
疑問二:如果廠家不誠實,濫用分裝日期怎么辦?
傅亮表示,食品廠家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判斷食品在哪個范圍內的保質期是安全的。如果廠家不誠實,在保質期內出現問題,那么就會惹來“更大麻煩”。根據《食品安全法》,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者將被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若超過一萬元的,將并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還會吊銷許可證。
疑問三:保質期內如何確保質量?
傅亮指出,每一種產品都有其質量標準,規(guī)定了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可以判斷保質期是否合適。質監(jiān)部門也有抽檢保證。以此次“北大荒”事件為例,天河區(qū)質監(jiān)局就表示每兩個月都對產品抽檢一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