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認為:“全球有三個地方的電影業(yè)有足夠的后續(xù)力,美國、印度和中國香港。這些地方的共同點是,有獨立的明星體系,本土明星人氣高,影迷愿意花錢看電影,看他們鐘愛的明星?!?/p>
此種說法甚有道理。而且,香港明星遠不止香港、內地影迷喜歡。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香港明星在東南亞、北美等地便都擁有華僑、華人影迷。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粵語片全面復蘇,八十年代中期國語片在香港完全消失后,成龍、洪金寶、傅聲、陳觀泰、周潤發(fā)、張艾嘉、李菁、葉童、林珍奇等明星星光熠熠,而來自內地的李連杰也在這個時候于香港走紅;至九十年代新人輩出,梁朝偉、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郭富城、張曼玉、梅艷芳、王祖賢、袁詠儀等成為香港電影的主力;林青霞也在此時從臺灣轉至香港發(fā)展,更不消說在此前紅遍全球的李小龍了。到了新世紀,除成龍、梁朝偉、劉德華、張曼玉等仍活躍銀幕外,還出現(xiàn)了甄子丹、古天樂、劉青云、吳彥祖、余文樂、謝霆鋒、陳奕迅、張柏芝、朱茵等擁有號召力的明星。
明星與演員其實是有區(qū)別的。明星的職業(yè)雖然也是演員,但在吸引眼球上更為耀眼。香港電影百年未衰,明星幾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什么香港可以出現(xiàn)這樣一個可以稱之為體系的明星制?(除了1942年-1945年香港被日軍占領香港影人拒絕與日本人共事,香港電影基本就沒有斷裂過。)原因是香港電影基本不受政治、經濟等沖擊,市場化運作一直暢順,明星也因市場應運而生。放眼內地、臺灣和香港,只有香港電影一直是商業(yè)化操作,故而它的明星體系也較獨立。其中最重要的是,香港電影本土化時間最長,如粵語片產量多于國語片產量十數(shù)倍以上,就算好萊塢式的邵氏也不能取代本土從嶺南文化延伸而成的香港文化,邵氏更是在后來不得不退出香港影壇。而從本土出現(xiàn)的明星數(shù)量亦遠遠高于從內地移民到港、從臺灣來港或在外國回港的明星數(shù)量,特別是當二戰(zhàn)后出生的香港人其身份認同與他們的父輩截然不同時,當不少優(yōu)秀藝人從小屏幕轉至大銀幕時(香港電影主力觀眾群絕大多數(shù)是邊吃晚飯邊看電視長大的),尤其后者熟悉的面孔在大銀幕上表現(xiàn)出較小熒屏上的形象更為高大、威猛時,香港人認同和歡迎的電影明星自然呼之欲出。這種熟悉和親切,是理所當然的。這情形就像北方觀眾對葛優(yōu)的擁戴一樣。
換言之,是相對獨特的香港文化培養(yǎng)了香港明星體系。不過,詭異的是,當內地地域文化再度活躍之際,香港電影本身的獨特性卻相對減弱了,然而,香港電影明星卻仍能保持一定的優(yōu)勢。那么,這種明星體系是否會持續(xù)下去?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相關閱讀